眼底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眼科备读附录扩充材料眼科常用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山东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中医课程汇总

01

倪海厦全部课程

02

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03

中医专题集中学习

04

中医学习书籍在线阅读

附录扩充材料:眼科常用基础方剂

说明

1.《中医眼科备读》原著卷三附录为眼科常用基础方剂歌诀,所谓“基础方剂”,即中医临床各科通用方剂,方剂的原方主治不是针对某一眼病,但其治则适合某一眼病的病机,其针对性不如眼科专用方剂强,但其应用范围广,而且都是一些著名方剂,有好的疗效。

2.本篇对原著卷三附录所列方剂进行详细论述,每则方剂包括“组成”、“用法”、“功用”、“原方主治”、“眼科临床应用”、“方解”、“附方”等条目,以供阅读原著时参考。

3.方剂的排列,按原著顺序。

1.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30g(碎),知母10g,甘草3g(炙),粳米15g。

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清热生津。

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于化脓性角膜炎、急性葡萄膜炎等病伴前房积脓者,常合入清肝、通腑方中。亦用于深层巩膜炎、交感性眼炎、眼睑丹*等病里热症状重者,常与清热解*药物合用。

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经热的方剂。石膏清泄里热,知母清热润燥,甘草、粳米养胃和中。眼科临床常使用本方治疗前房积脓,按经筋在眼部的分布,足阳明之经为目下网,脓液从下而上者,为阳明经热*炽盛,方中石膏、知母能清阳明独胜之热,用之正为适宜。石膏、知母且能入手太阴肺经,故本方亦用于肺热深重而致的白睛病变。白虎汤有很好的清泄气分之热的功效,眼科临床应用不能只拘泥于经络和五轮所属,必须结合全身证状,从而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

2.犀角地*汤(《千金方》)

犀角1.5g(现用水牛角60g代) ,生地*30g,芍药(白芍药)12g,牡丹皮10g。

水煎,犀角磨汁入煎液中和服。

清热解*,凉血散瘀。

热伤血络,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

(1)用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等病,出血量多,色鲜红,或伴视网膜渗出、水肿,属血热妄行及血热渗出者;亦用于出血性虹膜炎,常合入清热、凉血、止血的复方中。

(2)用于前房积脓、化学伤等症,充血肿痛严重,瘀热甚者。

本方治邪热入血动血之证。方中四味药物均具清热凉血功效,其中犀角重于解*,生地*重于养阴,牡丹皮重于散瘀,芍药重于敛营。本方泻火以宁血,凉血而散瘀,眼科主要用于热*炽盛,迫血妄行的内眼出血及血热瘀结者。因犀牛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近年来经广东、天津、江西等省、市八十个单位共同协作研究,认为水牛角和犀角的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临床实践也证明水牛角完全可以使用于犀角的适应证,常用作煎服,如研末吞服,每次1.5—3g。

3.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2g(磨汁和服)(现用水牛角60g代),玄参10g,竹叶心3g,麦门冬10g,丹参10g,*连5g,金银花10g,连翘10g(连心),生地*15g。

水煎,日三服。

清营解*,养阴活血。

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1)常用于急性葡萄膜炎,前房或视网膜大量渗出,属血热瘀结或血热渗出者.。

(2)用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病眼底出血、出血性虹膜炎等病属血热妄行者。

清营汤是治疗温邪初入营分而未入血动血的方剂,意在透热转气。本方在眼科的应用,营、血概念没有温病那样严格,本方清热解*与凉血滋阴并行,故眼病因于热瘀互结,血热渗出及热*迫血妄行者皆可使用。方中犀角、生地*以凉血,丹参以活血,金银花、连翘、*连、竹叶心以清热,玄参、麦门冬以滋阴。本方和犀角地*汤相比,清热解*作用强于彼。

4.普济消*饮(《东垣试效方》)

*芩(酒炒)、*连(酒炒)各15g,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6g,连翘、板兰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g,白僵蚕、升麻各2.1g。

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现代临床常改作汤剂:陈皮、生甘草、桔梗、马勃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大头瘟。风热疫*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脉数有力。

用于眼睑丹*、带状疱疹、热性疱疹及咽—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角膜实质炎等病,属风热*邪壅盛者。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著名方剂,用于眼病因于风热*邪壅盛者最为适宜。方中*连、*芩苦寒直折邪火,配以连翘、板兰根、马勃、玄参、生甘草等大队清热解*之品以助其力。升麻、柴胡,薄荷、牛蒡子、白僵蚕、桔梗疏散风热。陈皮理气疏壅。方中马勃、玄参、桔梗、甘草有良好的清利咽喉功效,用于眼病伴咽痛者尤宜。

5.清瘟败*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30g,小生地15g,乌犀角3g(现用水牛角60g代),川连10g,栀子10g,桔梗10g,玄参10g,连翘10g,甘草5g,丹皮10g,鲜竹叶15g。

先煮石膏浸透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清热解*,凉血泻火。

瘟疫热*,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等,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主要用于眼内膜炎、全眼球炎、眼眶蜂窝织炎、急性葡萄膜炎、化脓性角膜炎等病热*深重者,可与五味消*饮合用,便秘者加大*、芒硝。

本方综合白虎汤、*连解*汤、犀角地*汤三方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经大热。犀角、生地*、牡丹皮、赤芍药、玄参清热凉血。*连、*芩、栀子、连翘、竹叶、生甘草泻火解*。桔梗载药上行。本方具有强烈的泻火解*凉血功效,故眼科多用于治疗火*极盛,眼内化脓之重证。本方中重用石膏,意在着重清泄阳明之热。胃为十二经之海,石膏直入胃经,而能敷布于其它各经,胃热一清,则他经之火皆可下降。

6.五味消*饮(《医宗金鉴》)

金银花20g,蒲公英15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

水煎,去渣,酌加少量*酒,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清热解*消肿。

各种疔*,舌红苔*,脉数。

常用于眼睑化脓性感染,急性泪囊炎,眼眶蜂窝织炎,化脓性角膜炎,眼内膜炎,全眼球炎等病热*炽盛者,常与*连解*汤、泻心汤合用,或合入各主治方中。

本方五味药物均具有较强的清热解*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本方可视为一张消炎方剂,广泛应用于眼部各种感染性疾病,与具体辨证方剂配伍,能够增强抗炎效果。

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生地*、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一方不用甘草,用*芩;一方多灯心草),竹叶15g。

前三味为末,每次9g ,入竹叶,水煎,食后温服。临床常改作汤剂:生地*、竹叶各15g,余药各5g ,水煎服。

清热,滋阴,利水。

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或心移热于小肠,症见小便赤涩,剌痛。

(1)眦角性结膜炎,常与清热疏风药物合用,如*连、*芩、蝉蜕、荆芥、防风、车前子等。

(2)用于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翼状胬肉炎症、大小眦赤脉传睛等病。

方中生地*凉心血、滋阴液,竹叶清心气、除烦热,木通降心火、利小便,生甘草泻火缓痛。本方和泻心汤(大*、*连、*芩)均为治疗心火上炎的方剂,常用于大、小眦部热性病变的治疗,但本方治疗心经虚火,泻心汤治疗心经实火。本方养阴清热,导热从前阴出;泻心汤苦寒泻火,导热从后阴出。二方在治疗上有轻重缓急之别。然而,临床上常于本方中加入*连、*芩、栀子等药以治心经实火。本方亦可与泻心汤合用,具有泻火不伤阴的特点。

8.龙胆泻肝汤(见于《医方集解》)

龙胆草5g(酒炒),*芩10g(炒),栀子10g(酒炒),泽泻10g,木通5g,车前子10g(布包),当归10g(酒洗),柴胡5g,甘草5g(生用),生地*15g(酒炒)。

水煎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9g ,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扰,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口渴,舌红苔*。

(2)肝胆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广泛应用于肝胆热*炽盛的内、外眼病。

(1)细菌性或病*性角膜炎,眼部剌激症状重,溃疡面较大,溃疡面坏死物复盖,色灰白或淡*。常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赤芍药、牡丹皮、茺蔚子等清热解*,凉血化瘀药物。大便秘结者加大*、芒硝,伴前房积脓者合白虎汤;本方亦用于蚕蚀性角膜溃疡,束状角膜炎、角膜实质炎等病。

(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睫状压痛、睫状充血、前房混浊均重者,常加紫草、牡丹皮、红花、茺蔚子、青黛、大*等凉血化瘀药物。

(3)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头眼胀痛,恶心呕吐,常加羚羊角、大*及活血化瘀药物。

(4)急性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网膜炎、视盘脉管炎等病,伴出血者可加牡丹皮、赤芍药、侧柏炭等药。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的主要方剂。方中龙胆草、栀子清泻肝火。柴胡、*芩清泄胆热。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养肝血。甘草和中护胃。方中柴胡又有引药入肝胆经之用。根据五轮分属及经络循行路径,风轮为肝胆所属,足厥阴肝经连目系。因此,相当于风轮及目系的角膜、虹膜、视神经等组织的急性炎症或病变,临床上常从肝火论治,龙胆泻肝汤为代表方剂。然而目为肝窍,肝火上炎所引起的病变,不只局限于上述部位,临床上应当结合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从而使龙胆泻肝汤的眼科运用范围更为广泛。

9.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30g,甘草3g(炙)(周学海复刻本曰:“聚珍本甘草作15g”)。

为末,入粳米一撮,水煎,去渣,食前服。临床常改作汤剂:炙甘草5 g,粳米一撮,余药各10g,水煎服。

泻肺清热。

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盛,舌红苔*,脉数。

常用于疱疹性结膜炎,浅、深层巩膜炎,睑裂斑炎等病因于肺热者。常合入清热散结活血的复方中。

方中桑白皮泻肺清热,地骨皮泻肺中伏火,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五轮中白睛为肺所主,故本方为治疗肺热而引起的白睛病变的基础方剂。

10.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30g,连翘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荆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

共杵为散,每服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服,勿过煮,病重者约日三服,夜一服;轻者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临床作汤剂: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各5g,余药各10g,水浸泡数小时,煮沸后即去渣服。

辛凉透表,清热解*。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脉浮数。

广泛应用于感受风热*邪引起的眼病。

(1)睑腺炎、热性疱疹、带状疱疹等病初起,及急性结膜炎、沙眼、睑缘炎等病症状较轻者。

(2)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病变在角膜浅层,病灶色灰白,或伴感冒者。

(3)急性视神经炎而伴上呼吸道感染者。

本方为治疗风温初起的代表方剂,亦为眼科疏风清热的理想方剂。方中金银花、连翘、生甘草、竹叶、芦根清热解*,荆芥、牛蒡子、薄荷、豆豉、桔梗疏风散邪。方中荆芥虽为辛温之品,但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药物配伍,共奏辛凉疏清之功。荆芥得银翘,辛而不燥,无碍于热;银翘得荆芥,寒而不凝,无碍于风。

根据河南眼科研究所实验证明,本方中的金银花、连翘、薄荷对单纯疱疹病*有抑*作用,所以本方用于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属于风热型者有较好的效果。

11.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0g,薄荷5g,桔梗5g,甘草5g,苇根5g。

水煎服,煎煮时间不宜长。煎液滤后,亦可作洗眼用。

疏风清热。

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用于慢性结膜炎,表层点状角膜炎等病风热较轻者。常去杏仁,加凉血活血药物,或与银翘散合用,应用则同银翘散。

本方在《温病条辨》中列为辛凉轻剂。方中桑叶、菊花、薄荷、桔梗疏风散邪,连翘、甘草、苇根清热解*,杏仁苦辛温润,利肺下气。本方的疏风清热功效不及银翘散,故原方治疗风温较轻,而偏于咳嗽者。本方中菊花、桑叶具有明目退翳功效,对于风热轻微的角膜表层病变尤为适合。本方若与银翘散合用,则能增强银翘散的功效。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10g ,*芩10g,人参3g(或*参10g),半夏10g(洗),甘草5g(炙),生姜10g(切),大枣6枚(擘)。

水煎,温服。

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1)眼病伴少阳见证者。

(2)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因感冒诱发者,常与银翘散合用。并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抗复发。

本方为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方中柴胡疏邪透表,*芩苦寒清里,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祛邪。方中主药柴胡、*芩既能疏清肝胆经风热之邪,又善于退翳明目,眼科常用于肝胆经风热证,为黑睛病变的常用药对。

本方中柴胡、*芩对单纯疱疹病*有抑*作用,人参有免疫促进功能,故本方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治疗和抗复发。临床上若无恶心呕吐症状者减半夏。

13.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10g,飞滑石15g,白通草5g,竹叶5g,厚朴5g,生苡仁15g,半夏10g,白蔻仁5g(杵后下)。

甘澜水煎服。

宣畅气机,利湿清热。

湿温初起,及暑温挟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濡。

广泛用于湿浊上泛目病,全身可兼见头痛且重,胸闷纳差,舌淡或胖,苔滑腻等症。

(1)葡萄膜炎,或伴关节疼痛,或伴口腔、阴部溃疡。

(2)前巩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胞睑浮肿,充血较轻者。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斑部混浊水肿。

(4)慢性结膜炎,分泌物呈白色泡沫样。

(5)眼睑湿疹,皮肤潮红、糜烂、渗出。

(6)玻璃体混浊。

本方为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方剂 。方中杏仁利肺气以开上焦;蔻仁、半夏、厚朴行气燥湿以宣中焦;苡仁、滑石、通草、竹叶渗湿清热以利下焦。本方虽为清热利湿剂,但实以宣化湿浊为主。湿浊之邪上泛眼部,临床并不少见,诊断时,舌诊很重要,往往为使用本方的重要依据。

本方所治湿浊之邪,以外湿为主,与参苓白术散所主脾虚生湿者不同。本方在眼科的应用,主要依据六淫辨证法,不必拘泥眼病之部位。方中杏仁宣通肺气,上焦得开,气机流畅,湿邪无以停聚,即吴鞠通氏所说: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故临床使用时不要轻意删除。

14.甘露消*丹(一名普济解*丹)(录自《温热经纬》)

飞滑石g,绵茵陈g,淡*芩g,石菖蒲g,川贝母、木通各g,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g。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每服9g,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9g重),开水化服。临床常改用汤剂:白豆蔻2g(杵,后下),藿香、薄荷、木通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利湿化浊,清热解*。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颐肿口喝,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者。

目病湿热并重者,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白塞综合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

本方原主治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眼科利用本方的利湿化浊,清热解*功效,而治湿热胶粘之证。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芩以清热化湿解*。木通助滑石、茵陈清热利湿;连翘协*芩清热解*。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射干、贝母清热化痰。本方在眼科的应用,一是要依据眼部的湿热见症,二是要依据全身症状,舌红苔*腻往往是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

15.连朴饮(《霍乱论》)

制厚朴5g,*连3g(姜汁炒),石菖蒲3g,制半夏10g,香豉10g(炒),栀子10g,芦根60g。

水煎服。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舌红,苔*腻,水溲短赤。

可用于溃疡性睑缘炎、角膜炎、慢性结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病湿热并重者。

连朴饮为治疗湿热并重的方剂,方中*连、栀子、芦根清热,厚朴、半夏燥湿,菖蒲芳香化浊,豆豉合栀子清宣郁热。本方运用辛开苦降法,使湿热之邪得以分解。方中石菖蒲善能开窍,故本方用于湿热郁闭眼部玄府而引起的内障眼病亦为适宜。

三仁汤方证湿重于热,连朴饮方证湿热并重。临床上舌诊对二方的使用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6. 二妙散(《丹溪心法》)

*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临床可改作汤剂:二味各10g,水煎服。

清热燥湿。

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舌苔*腻。

常用于溃疡性睑缘炎及热性疱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眼睑湿疹等病皮肤溃烂,渗出胶粘,湿热偏胜者,常合入复方中使用。

*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者相伍,善治湿热之胶粘。本方配伍意义与连朴饮中*连与厚朴的配伍相似。

(1)三妙丸(《医学正传》)*柏(酒拌,略炒)g,苍术(米泔水浸,焙干)g,川牛膝(去芦)60g,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功能清热燥湿。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眼科临床应用同二妙丸。

(2)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川*柏、薏苡米各g,苍术、怀牛膝各g,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功能清热利湿。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痿肿痛等症。眼科临床应用同二妙丸。

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以增强祛除风湿功效;四妙丸又加薏苡仁,以增强利湿清热功效。虽然二方的眼科临床应用和二妙丸相同,但功效均较二妙丸为强。

17.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45g(去皮),泽泻30g,白术45g,茯苓45g,桂枝15g(去皮)。

为末,开水和服,每次3g ,每日服3次,多饮暖水。临床常改作汤剂:上五味各10g,水煎服。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以及水湿内停,水肿,泄泻等症。

广泛运用于眼部水液代谢障碍病变。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初期,*斑部水肿显著,即所谓“水肿型”者。常配合桃红四物汤使用。

(2)开角型青光眼,以全身无明显证状者最为适宜。常配合益母草、泽兰、当归、赤芍药、红花、牡丹皮、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若头眼胀痛明显,可酌加平肝熄风药物,如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3)脉络膜渗漏、视网膜脱离等病,网膜下积液,常与四物汤或补中益气汤(气虚者)配合使用。

(4)视网膜振荡,网膜水肿明显,以及手术后组织水肿,常与除风益损汤配合使用。

(5)角膜实质层水肿,可与疏风清热退翳药物或健脾祛湿药物配合使用。

本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蓄水证,桂枝以解表,茯苓、猪苓、泽泻以利水渗湿,白术以健脾燥湿。眼科籍本方以治疗眼部的水液代谢障碍病变,特别是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扩大了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方中桂枝既可助膀胱气化,又可温阳化水,临床上不可畏其辛温而弃之不用。

眼科临床上使用本方常与活血化瘀药物相配合,因为水液积聚与血液瘀滞常并存,即所谓“血水相关”。脉络的疏通,有助于水液的布散。

本方和三仁汤在眼科应用上有相同之处,但五苓散主要治水,三仁汤主要治湿。水和湿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二者有轻重之分。因而,二方证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临床上须仔细辨别。

18.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g)。

上为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临床作汤剂。

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脾虚湿盛之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常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斑部水肿及眼睑非炎性水肿等病。

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皮水的方剂,茯苓皮利水渗湿,兼以补脾助运化。生姜皮辛散水气。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大腹皮行水消肿。陈皮理气化湿。眼科藉本方利湿消肿,理气健脾的功用以治疗眼部因脾虚湿泛而致的组织水肿,常与五苓散合用。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而成,增加了祛风湿作用。

1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半夏10g,橘红10g,茯苓10g,炙甘草3g,生姜7片,乌梅1个。

水煎,热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9g,温开水送下。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或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1)目病全身有“痰”之见症者。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斑部水肿伴大量渗出,常与利水、活血、软坚药物同用,如茯苓、泽泻、当归、红花、昆布、海藻等。

(3)虹膜睫状体炎、青—睫综合征等病,角膜后壁羊脂样沉着物较多,不易吸收者,常加入治疗原发病的方剂中。

本方为治疗痰症的主要方剂。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补土。本方偏于辛燥,对于湿痰之证最为适宜。热痰、风痰、瘀痰等证,使用本方则需进行适当的配伍。原方中乌梅以收敛肺气,生姜以降逆化饮,此二味药物眼科临床习惯不用。

眼科中的“痰”证,有两种概念,一是作为致病因素,多为无形之痰,常从全身症状而获得征象;一为眼部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多为有形之痰,常可通过眼部检查而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检查与辨证,对眼部的有形之痰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从而扩大了眼病痰证的范围,同时也充实了二陈汤的治疗内容。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方论》)制半夏10g,竹茹5g,枳实5g,陈皮5g,甘草5g,茯苓15g,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食前服。原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眼科临床常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开角性青光眼等病属痰热上扰型者,可兼见头眩而重,食少恶心,失眠,口苦,舌苔*腻等症。

本方即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以清热涤痰,枳实以下气行痰,大枣以益脾补土。临床上常加*连增强清热功效,亦即*连温胆汤。

20.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各30g,甘草15g(微炙赤)。

上为粗末,每服6g,烧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热服,不拘时候。现代临床常作汤剂:柴胡、薄荷、甘草各3g,煨姜1块,余药各10g,水煎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10g,每日2次。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主要用于肝郁血虚型多种内眼疾病,如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急性视神经乳头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病;亦可用于开角性青光眼、角膜炎后期等。

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血虚的著名方剂。方中柴胡、薄荷、煨姜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培土,使运化有权,气血源充。肝郁血虚的病理变化与眼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是引起内障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开窍于目,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而肝血和肝气都是维持眼的正常视物和辨色功能的基本物质。正如《内经》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因此,肝血的不足,肝气的郁结常可导致视觉功能障碍。另一方面,肝气郁结与玄府闭塞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肝气通于目,而玄府是气机出入升降的门户,肝气郁结能引起玄府幽深之源郁遏。同样,玄府的闭塞,必然会影响到肝气的通路。因此,逍遥散在眼科临床的运用,除疏肝解郁、养血和营的功用外,还有通利眼部玄府的作用,可用于其它一些原因引起的玄府闭塞病变,如韦文贵氏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急性热病后余热郁闭玄府引起的小儿青盲症就是一个范例。

逍遥散中柴胡同时具有疏清风热、退翳明目的功效,加上当归、白芍药养血补肝,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本方可用于角膜炎的恢复阶段,能起到扶正驱邪,促进炎性病灶吸收的功用。故有人认为本方是一张好的退翳方剂。

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各10g,水煎服。功能疏肝健脾,和血调经。原方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或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小便涩痛。眼科临床应用基本同逍遥散,兼见肝郁化热证状者。

加味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增加了清肝凉血的功效,用于肝郁化热者。

21.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熟干地*15g(酒洒蒸),白芍药10g,当归10g(去芦酒浸炒),川芎5g。

水煎,空腹热服。

补血调血。

一切营血虚滞,妇人经水不调,腹作痛,及崩中漏下,血瘕块硬等症。

主要用于血虚、肝虚眼病,可兼见面色无华,唇色淡白,头昏目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脉细等症,常合入复方中。方中熟地*、白芍药、当归若易为生地*、赤芍药、当归尾(有人称生四物汤),则多用于血热瘀结眼病,亦常合入复方中。

四物汤中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本方补血和营,故亦能养肝明目,因而在眼科运用广泛,许多眼科方剂都以本方为基础加味而成。如除风益损汤,合风药治外伤后窍虚风袭;四物五子丸,合补肾填精药物以治眼目昏暗干涩;四物补肝散,合理气清肝药物以治妇人产后,午后至夜,昏花不明。所谓生四物汤则是四物汤之变法,已与四物汤原方义有别。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桃仁10 g,红花5g,当归10g,川芎5g,

白芍药10g(常用赤芍药),熟地*15g(常用生地*),水煎服,日服3次,1天服完。原主主治妇女经期超前,量多色紫质粘稠,或有块状,腹痛腹胀者。 眼科临床广泛应用于血瘀证。

本方为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其功效及主治与四物汤迥然不同。

2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药10g,川芎10g,桃仁10g(研泥),红花10g,老葱3g(切碎),鲜姜10g(切碎),红枣7枚(去核),麝香0.15g(绢包)。

水煎,麝香后下,临服时和入*酒1杯。

活血通窍。

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人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1)血瘀头眼疼痛。

(2)机械性眼外伤,眼睑、球结膜、前房、眼底出血及视网膜振盪。伴组织水肿者,酌加琥珀末、车前子、茯苓、滑石等。

(3)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早期,属气血郁闭,脉络阻塞者。

(4)可用于眶内假性肿瘤,配合软坚及清热解*药物,如穿山甲、皂角剌、三棱、莪术、金银花、连翘等。

本方为治疗头面部瘀血的方剂。方中赤芍药、川芎、桃仁、红花活血消瘀。麝香通窍活血。老葱、*酒等香窜、通阳药物,除有很好的活血止痛作用外,还能通利眼部玄府,解目系之郁闭,疏神光之通道。但临床使用时,应以无热象者为宜。

本方中麝香药源较少,价值昂贵,临床可用白芷或细辛代替,特别在治疗外伤出血时更为适宜。

23.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10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5g,柴胡5g,甘草5g,桔梗5g,川芎5g,牛膝10g。

水煎服。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瘀血内阻,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剌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广泛用于眼科各种血瘀证。常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糖尿病眼底出血等病无出血倾向者。如伴视网膜水肿,可酌加琥珀、车前子、猪茯苓等利水消肿药物;如有硬性渗出及机化物,可加昆布、海藻、牡蛎、鳖甲等软坚药物;气虚者可酌加*芪、*参等补气药物。并可根据实验室检查进行加减:血脂高者,选加白蒺藜、决明子、山楂、郁金、*芪、陈皮、菊花、蒲*等具有降血脂功效的药物;电子显微镜检查,血小扳聚集性增高者,可重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穿山甲、水蛭、三棱、莪术、鸡血藤等。

本方以桃红四物汤合牛膝活血化瘀,并配以柴胡疏肝,枳壳、桔梗开泄气机。甘草和中缓急。从而能使气血流畅,瘀滞消散。本方药物组成精当,为眼科治疗眼底陈旧性出血所惯用,临床常用全方,但须注意,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反复出血。

本方和通窍活血汤均为活血化瘀之剂,通窍活血汤偏于温通,故止痛开窍效果明显;本方活血行气,药性平和,寒温无过偏,克伐无太过,故使用范围较通窍活血汤为广泛。

2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芪30g(生),当归尾10g,赤芍药10g,地龙10g(去土),川芎5g,桃仁10g,红花10g。

水煎服。

补气,活血,通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频数,遗尿不禁,舌白,脉缓。

用于麻痹性斜视、面神经麻痹、眼底陈旧性出血、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等病属气虚血瘀者,舌质淡,体胖,可见瘀斑。

本方为益气化瘀之剂。体内血液的正常运行,靠气的推动,气虚无力鼓动,则能引起血流的瘀滞。同样,血瘀日久,亦能损伤阳气,影响血瘀的消散。方中重用*芪以补益阳气。当归尾、赤芍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故凡眼部经络瘀阻,日久不消,或长期服用活血化瘀药物损伤阳气者,使用本方,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为王清任氏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王氏认为半身不遂因体内元气亏损五成以上所致,方中*芪用量特大,意在补益已损之阳气。故方名补阳还五汤。

25.六味地*丸(原方名地*丸)(《小儿药证直诀》)

附:杞菊地*丸、知柏地*丸、左归饮、左归丸

熟地*g ,山萸肉g,干山药g,泽泻90g,茯苓90g(去皮),牡丹皮90g。

浓缩丸,每服8粒,空腹温水送下,每日2—3次。若改作汤剂,则名六味地*汤:熟地、山药、山萸肉各10g,余药各5g,水煎服。

滋补肝肾。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开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病的后期阶段及老年性*斑变性、老年性白内障初起期、视神经萎缩等病,属肝肾阴虚者。

本为滋补肝肾之祖方。方中熟地*补肾滋阴,泽泻利水泻浊;山萸肉补肝涩精,牡丹皮凉肝清热;山药补脾益肾,茯苓健脾渗湿。方中六味药物,三补三泻,以补为主,寓泻于补,补而不滞。

在脏腑与眼的关系中,肝肾占着重要的地位,从五轮辨证的角度来看,水轮属肾,水轮疾患传统上多从肾或肝肾入手,故六味地*丸为治疗内障眼病的常用方剂,同时也是补肾明目的基础方剂。然而,内眼疾病还要结合眼底辨证、脏腑辨证及八纲辨证等方法来治疗,所以,六味地*丸的应用范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1)杞菊地*丸(《医级》)六味地*丸加枸杞子、菊花。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临床可改作汤剂,每味各10g,水煎服。功能滋肾,补肝,明目。原方主治肝肾不足,眼花歧视,或枯涩眼痛等病。眼科临床应用参见明目地*丸条。

(2)知柏地*丸(《医宗金鉴》)六味地*丸加知母、*柏。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临床可改作汤剂,每味各10g,水煎服。功能滋阴降火。原方主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脉细数等症。眼科临床广泛应用于阴虚火旺眼病。常用于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慢性葡萄膜炎、闭角型青光眼亚急性发作或慢性进展期,以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糖尿病眼底出血等病,病情稳定,无出血倾向者。

(3)左归饮(《景岳全书》)熟地*15g,山药10g,枸杞子10g,茯苓10g,山茱萸10g,炙甘草5g,水煎,食远服。功能补益肾阴。原方主治肾水不足,腰酸遗泄,口燥盗汗等。眼科临床应用参见明目地*丸条。

(4)左归丸(《景岳全书》)大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黾胶,市场有成药,每服1丸(重约15g),早晚空腹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功能滋阴补肾。原方主治真阴肾水不足,头目眩晕,腰酸腿酸,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等。眼科临床主要用于肝肾阴虚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视神经萎缩等症。

杞菊地*丸较六味地*丸益精明目之作用增强,更适合于眼科使用。知柏地*丸则增强了降火作用。左归饮则在六味地*丸的基础上减去泻的药物,加入了填精益肾之品,在补益肝肾之阴方面超过前三方。左归丸的滋补功效最强,方中使用了黾、鹿二胶,阴阳并补,涵“阳中求阴”之义。

26.肾气丸(《金匮要略》)

附:右归饮、右归丸

干地*g,山药g,山茱萸g,泽泻90g,茯苓90g,牡丹皮90g,桂枝30g,附子30g(炮)。

浓缩丸,每服8粒,早晚各1次,开水送下。或作汤剂:肉桂(后下),附子(先煎)各3g,余药各10g,水煎服。

温补肾阳。

肾阳不足,腰痛脚弱,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病的后期,属肝肾阳虚者;亦用于老年性*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

本方为温补肾阳的祖方。张景岳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方中以六味地*丸滋阴补肾。配以少量桂枝(常用肉桂)、附子以温肾中之阳,而生肾气。本方在眼科有培补神光之源的功效。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眼的视觉产生,多从血、精、气、神四个方面论述,惟《证治准绳》、《审视瑶函》等书在论述神光时突出“火”字,认为“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从正气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当其谧藏于脏腑之中,具有温煦生化作用时,是为阳气。实际上,神光是由于人体内阳气升腾而产生的结果。命门即肾阳,是体内阳气的根本。“神光源于命门”,也就是说,神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肾阳蒸腾之作用。肾阳强壮,则神光充沛;肾阳衰弱,则神光暗淡。因此,金匮肾气丸在一些眼底病恢复期运用时,不一定具备全身肾阳衰虚之症状。

(1)右归饮(《景岳全书》)熟地*15g,山药15g(炒),枸杞子10g,山茱萸10g,甘草5g(炙),肉桂5g,杜仲10 g(姜制),制附子5g,食远温服。功能温肾填精。原方主治元阳不足,气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眼科临床应用参见肾气丸条。

(2)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制附子,市场有成药,每服1粒(重约15g),早晚各1次,开水送下。功能温补肾阳,填精补血。原方主治元阳不足。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或大便不实,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等。眼科临床主要应用于肝肾阳虚型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

右归饮为金匮肾气丸去泻的药物,加枸杞子、杜仲益精温阳,炙甘草补中益气,因之温补之功效较肾气丸为强。右归丸为右归饮去甘草 ,加鹿角胶、菟丝子温阳填精,当归补血,故温补之力更专。

27.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附:八珍汤

人参3g(去芦)(或*参15g),甘草5g(炙),茯苓10g(去皮),白术10g。

水煎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10g,日2—3次,开水送下。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面色萎白,语言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 ,舌质淡,脉细缓。

用于脾虚气弱眼病,多用于病变的恢复期,常合于复方中。本方还常用于易于反复发作的眼病,如多发性麦粒肿,可与解*、消滞、活血药物合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病免疫细胞低下者,可与清热解*药物合用。

四君子汤为治疗脾虚气弱的基本方剂。方中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旺,而目得供养。故本方具有益气明目作用。本方同时也是益气扶正的代表方剂,对于正虚不能托邪,反复发作的眼病,通过适当的配伍,能获得一定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较好的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对于免疫细胞低下的眼病尤为适宜。

八珍汤(《正体类要》)当归10g(酒拌),川芎5g,白芍药10g,熟地*10g(酒拌),人参3g(或*参15g),白术10g(炒),茯苓8g,甘草5g(炙),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食前服。功能气血双补。原方主治失血过多,气血两虚,恶寒发热,烦躁作渴等症。眼科临床广泛应用于气血两虚型的各类眼病。常用于视神经萎缩及产后、哺乳期视神经炎等,可兼见面色苍白,或萎*,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等症。

方中四君子汤益脾气,四物汤补肝血,故本方有良好的气血双补功效,从而达到明目作用。

28.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白扁豆g(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甘草(炒)、山药各g,莲子心、桔梗(炒令深*色)、薏苡仁、缩砂仁各g(《医方集解》方增陈皮)。

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临床常作汤剂:*参15g,甘草、桔梗、陈皮各5g,缩砂仁2g(后下),余药各10g,水煎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9g,日2—3服。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形体消瘦,四肢乏力,胸脘闷胀,面色痿*,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或虚缓。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斑部水肿及渗出长期不吸收;亦可用于不适应手术的视网膜脱离,网膜下积液较少者。

(2)角膜软化证,腹泻、腹胀明显。若出现角膜溃疡、前房积脓,则需配合清肝解*药物。

(3)眼睑非炎性水肿。

本方为治疗脾虚腹泻的代表方剂,方中人参、白术、山药、莲肉、炙甘草健脾益气,茯苓、扁豆、薏苡仁理脾渗湿,砂仁、陈皮醒脾调气燥湿,桔梗载药上行。本方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水湿不化的眼病,以健脾为主,化湿为辅,与五苓散、三仁汤等专以利水化湿者不同。临床上要根据眼部水湿的盛衰,以及全身症状权衡选方。

2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附:益气聪明汤

*芪15g—30g,甘草5g(炙),人参3g(或*参15g),当归10g(酒焙干或晒干),橘皮5g(不去白),升麻10g,柴胡10g,白术10g。

水煎,食远稍热。市场有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软。

(2)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以及清阳下陷诸症。

(1)上睑下垂,睁眼乏力等症。常用于重症肌无力及视疲劳。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等病的恢复阶段,视力提高不显著者;亦可用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内障等病。

(3)角膜溃疡,凹陷久不愈合,局部剌激证状较轻者。

《灵枢·大惑论》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李东垣氏引伸其义,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强调了脾与目的密切关系。若脾胃虚弱,清气下陷,则能引起目病多端。脾主肌肉,上、下胞睑为脾胃所主,脾气不升,则乏力以启开合之职;脾虚清阳不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行滋化,反而闭塞下流,目窍不通则致昏花不明;元气不足,阴火上炎,目被其害,能致目赤,目翳凹陷。如此种种,皆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以升举,通窍以明目,壮元气以消阴火。方中*芪补肺益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补血,陈皮理气,柴胡、升麻升举清阳。本方在眼科临床还常用作“提光剂”,意在升举脏腑精气上承于目,产生精明作用,从而有助于视力的提高。用于一些眼底病视力恢复不显著时尤为适合。

益气聪明汤(《东垣十书》)*芪15g,人参3g(或*参15g),葛根10g,蔓荆子10g,白芍药10g,*柏10g(酒炒),升麻10g,炙甘草5g,水煎,临睡,热服。功能补中益气,清火明目。原方主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眼科临床应用基本同补中益气汤,尤其适用于阴火较盛者。

本方功效和补中益气汤基本相同,方中增葛根、蔓荆子升发清气,白芍药敛阴和血,*柏坚阴泻火。故本方升清阳、泻相火的作用较补中益气汤为强。

30.归脾汤(《济生方》)

白术10g,茯神10g(去木),*芪15g(去芦),龙眼肉10g,酸枣仁10g(炒去壳),人参3g(或*参10g),木香5g(不见火),甘草5g(炙),当归10g,远志5g(后二味从薛氏《校注妇人良方》补入),生姜5g,大枣6枚。

水煎,温服。市场有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证见便血以及妇人崩中漏下等。

(1)多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的恢复阶段,以及球后视神经炎、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病,属心脾两虚者。

(2)高度近视眼底*斑出血,老年性*斑变性等病。

(3)各种类型的眼底出血,长期不吸收,出血斑较淡者,或过多服用活血化瘀药物而致气虚者。常加入少量活血药物。

归脾汤为补益心脾的代表方剂,方中人参、*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补血养心。木香理气醒脾。本方的明目作用,一是双补气血,以营养目体。二是补心养神,以“运光于目”。归脾汤亦为治疗脾不统血的主要方剂,为内眼出血因于气虚者所常用。本方补脾气,固摄血于经脉之中;补心气,推动血液之运行。本方既可预防出血的反复发作,又可促进出血的吸收。

31.炙甘草汤(《伤寒论》)

甘草12g(炙),大枣6枚(擘),阿胶5g,生姜6片(切),人参3g(或*参15g),生地*30g,桂枝10g(去皮),麦门冬10g(去心),麻仁10g。

除阿胶外,余药水煎取汁,加入清酒10毫升,另将阿胶略加开水烧化,分3次入药搅匀服。1剂煎服3次,1日服完。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气虚血弱,脉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等证。

(1)用于气血两虚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开角型青光眼等病。

(2)用于心气不足,脉道瘀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兼见面色少华,心慌心悸,心律不齐,或束枝传导阻滞,血压偏低,脉象细弱等症。亦可用于该型的眼底动脉硬化出血。

炙甘草汤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代表方剂,能够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甘温益气。生地*、阿胶、麦门冬、麻仁养血滋阴。桂枝、生姜、酒行阳气,通经脉。本方用于气血不足,目失供养的眼病,其功效与归脾汤略同,但本方健脾益气的作用逊于归脾汤,而养血滋阴的作用则胜于归脾汤。炙甘草汤同时具有通阳复脉的功效,治疗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的眼底出血,与归脾汤治疗脾不统血者不同。一者主以鼓动心气,一者主以固摄脾气。但两方的特点皆是血证见血不专以治血,而重在治疗无形之气,此是利用气血关系治疗血证之方法,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32.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芪30g,白术60g,防风30g。

研末,每服9g,生姜3片,水煎服。现代临床常作汤剂:*芪15—30g,白术10—15g,防风10g,水煎服。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1)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易于因感冒复发者,常与清热解*退翳药物同用,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蝉蜕、薄荷、板兰根等;亦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抗复发。

(2)用于流泪症,泪道通畅,寒冷季节发作者,常与祛风止泪药合用,如薄荷、川芎、菊花、细辛、白芷、五味子等。

本方为治疗气虚易感的传统方剂。方中*芪配白术健脾固表,*芪配防风益气祛风,从而增强肌表的卫外功能,防御风邪的侵入。故本方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易于因感冒发作者。方中*芪、白术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对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抗复发有一定的疗效。本方同时有良好的固表止汗作用,眼科藉以固泪窍以止泪。对于窍虚风侵流泪者尤为适合。

3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附方:增液汤

大生地15g ,麦门冬10g,生甘草3g,玄参10g,贝母10g(去心),牡丹皮10g,薄荷5g,炒白芍10g。

水煎服。

养阴清肺。

白喉。

常用于疱疹性结膜炎,浅、深层巩膜炎等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者;以及弥漫性浅层点状角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后期、干燥性角膜炎、干眼综合征等病,伴眼内干涩,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

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具有养阴清肺的功效,故常用于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的眼病。方中麦门冬、贝母、玄参、甘草清肺解*。生地*、牡丹皮、白芍药养阴凉血。薄荷宣肺达邪,配伍于大队滋阴药中,使滋阴而不滞腻。

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30g,麦门冬24g(连心),生地*24g,水煎服,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功能滋阴清热,润燥通便。原方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眼科临床常用于弥漫性浅层点状角膜炎、干燥性角膜炎、干眼综合征、视疲劳、慢性结膜炎等病眼内干涩不适;亦用于内、外眼病阴虚肠燥,大便秘结者。常合入复方中使用。

本方原治温病津伤肠燥,方中三味均为养阴清热润燥之品,眼科常以此方作为滋水明目的基础方剂。

34.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10g ,人参3g(或*参15g),大枣6枚,生姜15g(切)。

水煎温服。

(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常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属肝经寒浊上逆,充斥眼内真气,神水壅滞者。伴头眼剧痛,呕吐,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弱或沉弦等症;亦可用于闪辉性暗点属肝经虚寒者。

方中吴茱萸温中祛寒,下气降逆。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生姜散寒止呕。方中吴茱萸能入足厥阴肝经,故本方能治疗肝经寒浊上逆之目病,达到开郁化滞,消阴扶阳之功效。临床上目病因肝经风火者多见,因肝经虚寒者间或有之,临证时要把握住虚寒指征,谨慎用方。

35.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12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炮去皮)9g。

水煎服。

温阳利水。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可用于视网膜浅脱离、脉络膜渗漏等病。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温肾暖土,以制水气。以甘淡渗利之茯苓为臣,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一以助附子温阳祛寒,一以伍茯苓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用芍药者,一以敛阴和营,一以制约附子辛烈之性。故本方治水从肾从脾,温之散之化之利之。眼科常用本方治疗水轮范围内的水液停聚,如伴全身脾肾阳虚症状,用之更为适宜。

36.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1.5g,甘草(炙)5g,通草3g,大枣8枚。

水煎服。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蚕蚀性角膜溃疡等病,伴头眼疼痛,恶寒肢冷,属血虚感寒者。

本方为治疗血虚而又经脉受寒所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之补血,又助桂、辛之通阳。通草以通经脉。眼科藉本方养血散寒通脉作用,以解除头眼疼痛,并能加速血液的流动,而消除红赤,促进角膜病灶的吸收。

37.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3g(先煎),霜桑叶6g,京川贝10g(去心),鲜生地15g,双钩藤10g(后下),滁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3g,淡竹茹15g(鲜制),茯神木10g。

鲜竹茹与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余药,去渣服。或用羚羊角粉,余药煎汤冲服。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热病邪传厥阴,壮热神昏,烦闷躁扰,手足搐搦,发为痉厥,舌质干绛,脉弦而数。

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高血压眼底改变等病伴头眼胀病,眉棱骨痛,属风阳上挠,阳热亢盛者。

本方原为治疗热病邪传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的方剂。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滋阴清热。本方用于眼病因于风阳上扰,阳热亢盛者尤为适宜。本方和绿风羚羊饮皆能治风火上扰之证,但绿风羚羊饮治外风引动肝火,而羚角钩藤汤治肝火动风,临床需仔细辨证,才能准确施方。

38.天麻钩藤汤(《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10g ,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川牛膝10g,杜仲10g,*芩10g,栀子10g,益母草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茯神10g。

水煎服。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肝阳偏亢,或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失眠。

适用于肝阳上亢的各种眼病,伴头眼胀痛,舌红苔薄,脉弦数者。常用于:

(1)高血压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等。常配以凉血、活血药物

(2)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亚急性发作或慢性进展期。

(3)屈光不正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视疲劳。

(4)麻痹性斜视,常与活血通络药物合用。

肝阴亏虚,阳气上亢,或肝阳化风上扰者,眼科临床较为常见,其势较肝火化风为缓,故本方标本同治。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栀子、*芩清泄肝热。益母草、牛膝活血通络,引热下行。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此外,本方有较好的降血压功效,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眼部改变尤为适宜。

39.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各等分,并生用。

为细末,每服3g ,热酒调下。临床可改作汤剂:全蝎6g,余药各10g,水煎服。

祛风化痰。

中风,口眼喎斜。

可用于麻痹性斜视、面神经麻痹等。症重者可加蜈蚣,以增强搜风解痉功效。

本方为治疗面部风痰阻络的著名方剂,《审视瑶函》的正容汤即是以本方加减而成。方中白附子辛散,善治头面之风。白僵蚕化痰,驱络中之风。全蝎定风解痉,缓经络拘急。酒性上行,引药直达病所。本方偏于辛燥,故肝肾阴虚,内风挟痰者不宜使用。

40.朱砂安神丸(又名安神丸)(《医学发明》)

*连18g,朱砂15g,生地*7.5g,当归7.5g,炙甘草16.5g。

上四味研末,为丸,朱砂为衣。市场有成药,每服5—10g,临睡前开水送下。或作汤剂:生地*15g,炙甘草5g,*连、当归各10g,水煎,以药汁送服朱砂1g。

镇心安神,泻火养阴。

心火偏亢,阴血不足,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怔忡惊悸。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憹之状,舌红,脉细数。

常用于慢性结膜炎、巩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神经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属于心经虚火上炎,心神不宁者。亦用于神光自现证。

本方治疗心火偏亢,阴血不足之证。方中朱砂清心安神,*连直折心火。当归、生地养血滋阴。炙甘草和胃缓急。本方用以治疗心经虚火上炎之眼病甚为合宜。本方和导赤散均能清心经虚火,但导赤散清心利小便,治疗心热移于小肠而伴小溲赤涩,溲时剌痛等症;本方清心宁神,治疗心火偏亢,心神不宁而伴失眠、惊悸等症。临床须细辨。

41.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人参(去芦)、玄参(微炒)、丹参(微炒)、白茯苓(去皮)各15g,五味子(烘)、远志(去心炒)、桔梗各15g,当归身(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炒)、酸枣仁(炒)各60g,生地*g(酒洗)。

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9—10g为衣。市场有成药,每服10g,空心白滚汤送下,或圆眼汤送下。临床可改作汤剂:人参3g(或*参15g),生地*15g,桔梗5g,余药各10g(茯苓用朱砂少许染),水煎服。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阴亏血少。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可用于阴虚血弱,心神不安型的慢性眼底病,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病;亦可用于视疲劳及慢性结膜炎等病。

心主血,而目为血所养;心藏神,而能运光于目。天王补心丹益心气、补心血、养心神,从而具有营养目窍,提高神光之作用。方中人参、茯苓益心气,当归补心血,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朱砂宁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又以玄参、麦门冬、天门冬滋水清火,生地*、丹参滋阴凉血。故本方虽心气、心血并补,但补中兼清,滋阴为主。本方和归脾汤均具养心安神功效,但归脾汤心脾同治,重在益气补血,偏于气虚者宜之;天王补心丹心肾同治,重在滋阴补血,偏于阴虚者宜之。临床上须根据脉证细辨。

颈肩腰腿痛就贴黑百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